close

很少人沒聽過[挪威的森林]吧?
如果你看過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
可能會對這電影 有相當的期待
幾乎是忘記自己到底有沒有看完這本書了
純粹私心的衝著導演陳英雄和攝影李屏賓這絕妙的搭擋看電影

越籍法裔導演陳英雄
是我大學時代在逛電影海報店意外的收穫

人生第一次對一張海報一見鍾情
當時著了魔般深深被這海報吸引
連片名叫啥都搞不清 更別遑論看過這電影了
當下花了個把月打工的薪資去冷裱裝框
搭小黃硬是把它扛回家
接著就靠網路無國界的力量
從香港買這導演其中的三部片子來看
1993年:《青木瓜的滋味》
1995年:《三輪車伕》
2002年:《夏天的滋味》
要我聊聊這些電影
糟糕的是年代久遠 內容早就忘光了
只記得對電影的風格和氛圍有著莫名的喜愛
看完電影 心情毫無規則可循
想分享些什麼 卻找不到邏輯

看完電影[挪威的森林]
反覆咀嚼著 還遺留在腦海的殘影
踩著Jonny Greenwood 哀傷的旋律
攤開關於自己 模糊的青春回憶


這部電影評價兩極
從散場時 後座情侶吵架與稀稀落落稚嫩噓聲 可見端倪
任何經典名著 改編成電影
都是吃力不討好的
它永遠無法取代文字所帶給讀者無限的想像
電影改編而建構出來的 
可能只是陳英雄的村上世界
對於死忠的村上迷來說 改編電影本身
逃不了褻瀆的罪名
另一方面
若是因電影文宣吸引全然不知故事內容而觀看的觀眾
可能會因為和內心期待的情節落差太大 而嚇壞

撇開這些
不得不讚嘆
精確細膩的美術
出神入化的攝影運動
顏色燈光的極緻表現
情緒起伏到位的配樂
所呈現的美感
毫不矯情造作
電影本身 成功地創造出一座令人流流忘返的迷途森林
深切的感受到 情慾的掙扎與救贖
在這些浮動而片斷的因子裡 恣意擺盪



電影拿掉了小說倒敘的敘事方式
直敘法 帶觀眾走進那屬於70年代的青春

[挪威的森林]講的是一堆三角關係交錯的故事
循著作者村上春樹的脈絡
渡邊和綠與直子的關係 非三角關係
而是各自發展成兩個世界的平行線
一個現實世界
一個精神世界

渡邊和直子和Kizuki是個三角戀的三角關係
三個都活著的時候 有著異樣的和諧與快樂
當死亡出現時
三角並沒有因此而崩毀

「生不是死的對極形式,而是以生的一部分存在著」

原以為會消失的那端
卻以另種模式締結著另外兩端
渡邊對於活著或死掉的Kizuki與直子來說
是與外界關係聯繫的環結
他從一開始就跟直子彼此在生與死聯繫的交界線上拔河
他說會永遠等直子
到後來卻還是放棄她了
渡邊就算如何的自責 也不得不放手
因為最後 直子還是選擇了Kizuki

渡邊和直子和玲子也是一個三角

這是在精神世界中彼此拉鋸的故事主線
渡邊徘徊在這兩個三角中
有如迷途羔羊

背負著不能背叛直子而隔著防護罩生活的渡邊
遊走在現實世界的邊界

只相信愛情的綠 像個稱職的啦啦隊隊員
奮力揮舞著肢體 要他過界

可能有人對於綠任性的蛋糕理論 挑撥起對公主病的厭惡


是因為電影裡並沒有著墨太多關於綠的成長背景
無法讓人了解她是如何靠許多的堅強與韌性 長大
使她衍生出看似大而化之 又帶有另類思考模式的樂觀
其實是自我保護色
 
故事的副線
由渡邊和永澤和初美 這個三角
與 渡邊和綠和綠的男友 這個三角
是襯著主旋律的合聲

無論是三角或是平行線
都在討論著肉體或精神的付出是否代表著愛的奉獻
對於 直子或綠
都希望透過 身體的交合去感知 愛的可能

對於渡邊或永澤
利用無意義的肉體關係去取暖
卻填補不了不可告人的寂寞與空虛

對於渡邊或玲子
利用彼此的體溫
為解救不了直子 這種內心的痛苦
相互 撫慰

因此
渡邊徹成了這些女性角色中
一個易感的媒介
透過渡邊 去發酵其他女性角色的內心情境

截掉部分小說情節的鋪陳
讓部分的激情與對白顯得相對 犀利
甚至錯愕
連空氣也赤裸得讓人屏息
這卻也強化了 電影中角色關係的張力

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

有時誰也分不清
究竟是因為真的愛這個人?
還是因為得不到 所以愛?

看看
得不到Kizuki的直子
得不到直子的渡邊
得不到渡邊的綠

會失望 會憤怒 但還是無法割捨

當渡邊用放逐自己的方式去體會直子失去Kizuki 內心的煎熬與折磨
釋放存在內心所有的「為什麼」與壓抑
沒有對白
海的顏色 角色的神態 音樂的淒厲
一切的一切
煽情至極
年輕的靈魂 本應就是激烈與衝動的
我們不該遺忘 失戀的感覺
那椎心刺骨的痛 的確是足以讓靈魂分崩離析

當渡邊回頭再去找綠
也許是因為直子的消失
才願意向現實世界的綠 輸誠
或許會覺得渡邊 很自私

但愛的本質之一
不就是自私嗎
那直子不自私嗎?
綠為了渡邊 和男友分手 不自私嗎?

沒有人願意孤獨
所以選擇了自私

「沒有人喜歡孤獨,只是不勉強交朋友而已,因為就算那樣做也只有失望而已」
沒想到 30歲過後
感受到這話是多麼貼切此時消極的生活態度

電影散場後
唯一的念頭是 找這本小說來讀
把所不理解的那些
再次的拼湊 整合 歸化
讀完小說後 終於明白自己為何不記得故事內容了
20歲上下的年紀 什麼都沒歷練過的狀態下
以本人當時的心智程度
的確是很難把這書讀完甚至是讀懂
腦容量不大
對於自己無法吸收或不想記憶的 自動Delete

無論是電影或小說
以其複雜的程度 可以重複閱讀好幾次
每次應該都會泵生出不同的思路
如同玩魔術方塊般的趣味 千翻萬轉
就算結局都是一樣
那過程的箇中趣味 耐人尋味

仔細回想
到底存在過多少個三角關係 交織在我們的人生
超脫出兩人情侶關係之外 而衍生出的舒適圈
同樣令人玩味

透過電影強烈矛盾、壓抑、挫敗的衝擊
不得不再去直視過往生活中 情感關係
種種難以理解與不可思議
每個愛與不愛的抉擇下都讓人困惑
同樣在故事的最後
還是陷入於自問「我在哪裡呢?我在哪裡呢?」的恍惚中
最終仍選擇了閉眼略過這些無法解答的失序與困境
只能祈求 時間會給答案

從1987年初版 傳頌至今的經典小說
也許 你沒看過書
也許 你看過書卻遺忘了故事

2010年 你可以因為電影
再度開啟 塵封記憶的機會
重讀這本書
再次品味年少青澀的悸動與氣味
重拾初戀時胸部快要窒息的溫暖甜蜜或刻骨銘心
更能深切的體會 書中的渡邊一開始回憶過往的心情
當你想要記錄下 此生不想忘卻的記憶
最好 馬上寫下錄下當下還算鮮明的感受
時間一長 就算想寫些什麼 腦海卻單薄地怎麼也敲不出任何字句
空白到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
只記得當時自己是多麼地強烈希望自己不要忘記
至於細節 真的就莫名地被抽空了

愛情本身 就是無可救藥的自溺。

於是書中
故事開始的第一頁
「獻給許多的紀念日」

你記得人生中多少個紀念日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ilmmonster 的頭像
    filmmonster

    ■ 沒 什 麼 ■

    filmmon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